一、紧扣双基,结合热点
历史中考卷,不会考偏题、怪题,一定会紧扣双基,考基础知识,考基本能力。基础知识部分,是知识重点部分、骨干部分,能反映历史基本特征、基本线索。基本能力是识记、理解、比较、分析、综合、运用(包括正确评价、服务现实解决现实问题、年代计算等能力)等。比如,选择第1题,考查正确辨析中华人文始祖——炎帝、黄帝的不同历史贡献。选择第2题,考查考生对商鞅变法体现法家思想的认知。第3题,考查对秦朝“焚书坑儒”、明清“八股取士”根本目的的理解。选择第9题考查重大事件的时间排序。选择第11题考查土改。第12题考查对“新中国重返联合国”重大事件的了解。选择第13题考查“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的共同作用的理解。第14题在去年考查“权利法案”的基础上,又考查了对“君主立宪制”的识记、理解。等等,不一而述,都是紧扣双基。
热点关乎现实,试题以热点设题,不仅是增强历史教育的现实服务功能,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寓育于考,实现考查、选拔、教育三项功能三位一体的效果。比如,选择第4题“2012年5月,疆独分子热比亚在日本期间奴颜婢膝地乞求日本右翼分子买下新疆,受到国际舆论的谴责。新疆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早在____时期即归属中央政府统辖”就体现了这一理念。新疆问题是近年来的持续热点,材料新颖,在材料和设问中较好地体现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选择第7题,“阅读《元朝疆域图》,从中得到的正 确信息是( )A.江浙行省管辖范围与今天江、浙两省大致相当B.通过设置行省加强了对西藏的有效管辖C.南海诸岛及台湾地区均在元朝版图之内D.辽阔的疆域造成元朝出现地方割据局面”该题巧妙隐含了“台湾问题”“南海岛屿争端”这些热点问题。
二、侧重基础,难易比合理,部分试题难度拔高
试卷基础部分的分值高达35分,稍难部分有10分,较难部分有5分。总体上看分值分布合理,题目难易比恰当, “稍难题”、“较难题”在难度上适度拔高。比如,“9.历史影片能艺术地再现历史。下列四部影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南京!南京!》 ②《南昌起义》 ③《西安事变》 ④《挺进中原》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该稍难题对许多农村孩子来说,就很难正确解答,许多农村考生不知道《南京!南京!》《挺进中原》的电影内容,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去提及、未做相关的题目练习,就答不出了。又如,“12.周恩来总理曾说:“我们再等它三年、五年……等我们的力量强大了,再进去不迟。总有一天要请我们进去。”他说的“请我们进去”是指( )A.中印建交 B.出席万隆会议 C.重返联合国D.中美建交”该稍难题对许多未曾练过类似题目、接触过类似题干材料的考生,就难以准确回答了。再如,“16.某位历史学家对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作了这样的评价:“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农奴)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这位史学家认为这一法令( )A.解决了农奴的贫困问题 B.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C.加速了俄国向亚洲扩张 D.使俄国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该稍难题本意应该是考查1861年俄国改革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作用,但考生很容易根据材料中“拥有私产”,而忘记教材中列宁的评价,就易错选A了。再如,“22.有人断言,欧洲曾是两次世界大战发源地,但从今天形势看,欧洲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了。其依据是( )A.联合国作用的加强 B.两极格局已经结束 C.欧洲联盟的建立 D.世界人民厌恶战争”因为该稍难题题干中没有足够的暗示“最主要依据”,使很多考生易错选,未能选中C。
较难题部分,26题第2问第3小问“从马克思对“帝国”的论断中我们应吸取哪些有益的历史教训?”本意是考查考生认识“开放国兴,锁国国衰”,但因材料单一“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马克思《鸦片贸易史》”,没有其它材料配合,考生也可以答“要顺应世界潮流”“要发展资本主义”“要与时俱进”“要积极进取,不能安于现状”。阅卷时固守参考答案,就会打击一些考生的多元的、正确的思维。
再如第27题中,有此两问:维新变法运动对辛亥革命有什么影响?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作用是什么?虽然只各占1分,但这2分的含金量应该是很高的,需要考生深入理解,再给予高度概括。维新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宣传了西方的各种政治思想,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开始宣扬民主、科学思想,使旧民主主义革命得以深化;后期宣扬马克思主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思想武器。而参考答案分别是:“为辛亥革命起了良好的思想启蒙”、“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考生答案很难归纳概括得如此深刻、全面。
第28题,其中一问“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材料二http://www.2exam.com/zhongkao/YANGZHOUZHONGKAO: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该题更是出了大家的意料之外,上网搜索才知道: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但是,从人类文明发展来看,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应该是全球各国、不同文明相互交流日益频繁、深入,联系日益紧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由于发展中国家科技薄弱、经济基础不强,游戏规则又是发达国家制定的,很容易造成发展的两极分化。然而,通过学科网得知参考答案是:经济全球化由发达国家主导,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与发达国家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后看到正规的参考答案是:资本主义在世界的新一轮扩张。有人认为,在全球化加剧发展的今天,还用意识形态眼光看待全球化的本质是不妥的。该题在教师中尚且争议较大,所以,该较难题就又难住绝大多数考生了。当然,也有个别学校的教师把此难点命学生抄录在教材上,学生并不理解,考时只管抄就行了。
三、大家手笔,突出创新,杜绝猜题
2012年扬州中考历史试卷有很多亮点。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原创题突出,体现命题者的大家手笔。近年考过的重点知识,今年又考了,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比如,去年考了英国“权利法案”的识记和理解,今年又考了对“君主立宪制”的识记和理解。去年考了商鞅变法中政治措施“推行县制”,今年又考了商鞅变法的思想基础——法家。去年选择题考了“……表明中国在21世纪主动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是……D.中国加入WTO),今年材料题又考了“……反映了中国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持何态度?本世纪最能体现中国这一态度的重大举措是什么?”http://www.2exam.com/zhongkao/YANGZHOUZHONGKAO/653854.shtml
摊开许多资料和名校试卷、一些名师的最后猜题精华,几乎没有发现与今年中考试卷雷同的或相似的,尽管在一些资料和试卷上“似曾相识”,但只能相近。考前,很多名师都猜压“近代化问题”“民生问题”“国家统一问题”“大国崛起问题”“大国关系问题”“和谐世界”“和谐社会”“民主法制问题”等,但只有“近代化问题”被大体猜中了,至于具体怎么出题,就基本没有猜中的。维新变法运动对辛亥革命有什么影响?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作用是什么?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今年是哥伦布首先发现美洲大陆520周年,而且哥伦布事件影响深远,欧洲和美洲评价迥异)评价经济全球化的不同影响(3分),如何评价有争议的重大人物、事件等等,也是基本没有猜中的。今年中考试卷命题乃大家手笔,历史教师需谦虚学习、务实从教。
四、引领教学,指明方向
扬州2012年历史中考试题为初中历史教学起了良好的指挥棒作用,有利于促进新课程改革,促进历史课程的有效性,推动广大一线教师努力提高课堂效益。
今后教学,依然要重视双基,对重点知识,需要深入挖掘,从不同角度认识。要充分认识长效热点的重要性,不能误以为前面已考过,最近就不会考了。要切实重视对重大事件的前后联系比较,中外纵横联系比较,把历史知识结成网络、建成知识树。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的提高,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育于练、寓情于练,在教、学、练中,既巩固历史基础知识、提升历史基本能力、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切实重视初高中衔接问题,初中教师要学习高中历史教材,在更高的起点上来驾驭初中历史教学,使初中历史教学更上一个台阶,更有成效,更能服务于高中历史教学,为高中历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切实重视初中历史教育的教科研活动,特别是每年上半年(年初)的教研公开课,都揭示了个别材料题的大方向,这需要引起一些学校和教师的重视。
不投机取巧,不猜题押题,要狠抓双基,要稳扎稳打;不应付平时考试、不求暂时虚荣,要根据班情、校情,科学规划,循序渐进,争取最后中考辉煌。
扬州市江都区浦头中学